速览 Vana:VC 三巨头齐聚的 AI 项目,主打数据 DAO 但先玩起了点击挖矿(附参与教程)

2024-09-19 10:19:39 分享快讯图 - 元宇宙之家

作者:深潮 TechFlow

市场长期在“AI不火了,AI又火了的循环中度过。

尤其是伴随着顶级 VC 投资的信息,AI 项目往往能瞬间从不温不火到人人讨论。

昨天除去讨论 Token 2049 上 Vitalik 的现场献歌,CT 中讨论最多的项目当属 Vana : 项目官宣同时获得了加密 VC 三巨头 Coinbase Ventures、Paradigm 和 Polychain 的总计 2500 万美金融资后,各种点赞、祝贺与分析帖子立马涌现。

你可以不爱 VC 币,但热点缺乏的市场中任何大手笔融资还是值得关注。

Vana 的推特简介上写着:“通过用户拥有的数据,实现用户拥有的AI

看上去又是反大公司垄断AI的叙事,又是在数据层做文章,又是熟悉的 VC 齐聚... Vana 这次有啥差异化?

数据 DAO 高大上,团结 VC

Vana 的融资信息一出,各方看好。

比如,有推友分析 Vana 是 Paradigm 投了的第一个 AI 项目,并且 Vana 在不同的融资轮次拿到了不同顶级 VC 的投资:

  • 战略轮:Coinbase Ventures 投资 500 万美金

  • A 轮:Paradigm 领投 1800 万美金

  • 种子轮:Polychain 投资 200 万美金

如果 VC 三巨头共同钟爱某个项目,那多半是因为这个项目的叙事和要解决的问题足够大。

正如开头所说,Vana 主打的问题领域,还是AGI时代数据控制权的“屠龙叙事 --- 个人白贡献数据拿不到回报,数据隐私得不到保证;大厂们几家独大训练寡头 AI 模型... 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局面。

但顺着这两年的 AI 趋势看,呼吁 AI 多模型并举,反对一家独大,已经成了加密圈的叙事正确。

(相关阅读:Delphi Labs: AI 将出现多模型竞争,我们看好哪些加密应用?

这并不是啥新故事,但当前讲这个故事的大部分加密 AI 项目,大多集中在 DePIN 领域,即鼓励用不同领域的硬件,去贡献不同的资源。

而 Vana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则更显得老活新整 --- 用不同目的的 DAO,让大家贡献不同类型的数据,从而为不同目的的AI模型进行训练。

Vana 在自己的技术博客文章中写道:

“数据DAO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实体,允许用户汇集和管理他们的数据... 这有点像数据工会。DAO完全控制数据集,可以选择出租或出售匿名副本。例如,Reddit的数据甚至可以用在新的用户拥有的其他平台,包括朋友,过去的帖子和其他数据,随时可以在新平台上使用"。#p#分页标题#e#

目前 Vana 的官网上列出了16个不同的数据 DAO,允许用户贡献如 Reddit、推特和约会软件等各类不同的数据,并通过 Vana 的区块链网络掌控自己对这些数据的控制权。

同时,数据还能贡献给需要特定垂直领域数据的 AI 模型进行训练,用户也能得到收益。

如果各行各业的各种数据,都能通过这种 DAO 的方式进行贡献,确实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模式,但问题在于如何实现。

这里面至少涉及到两个具体问题:

  1. 你怎么保证我确实贡献了数据 ?

  2. 你怎么保证贡献数据的安全性和所有权得到保证?

而这也就涉及到了 Vana 网络的实现方式和原理。

Vana网络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多层架构设计,旨在创建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生态系统,解决上述数据所有权、隐私保护和价值创造等关键问题。

根据最新的架构图,Vana网络主要由三个关键组件构成:数据可移植层(Data Portability Layer)、数据流动性层(Data Liquidity Layer)和通用连接组(Universal Connectome)。

  1. 数据可移植层(Data Portability Layer)--- 这一层是Vana网络的顶层,负责处理链上数据的应用和AI模型。在这一层中,主要有两类参与者:

  • 开发者(Developers):他们创建使用链上数据的应用程序和AI模型。

  • 用户(Users):他们使用这些应用和模型,同时也是数据的最终受益者。

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确保数据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,使得用户可以轻松地在不同应用和模型之间转移和使用他们的数据。

  1. 数据流动性层(Data Liquidity Layer) --- 这一层负责将用户拥有的数据带到链上,是整个系统的基础。它包含两类重要的参与者:

  • 贡献者(Contributors):他们将自己拥有的数据贡献到系统中。

  • 验证者(Validators):他们负责验证贡献的数据的真实性和价值。

这一层解决了如何安全、可信地将离线数据转化为链上资产的问题,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数据流动性。

  1. 通用连接组(Universal Connectome)--- 这是一个独特的组件,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实时数据流动图。它由以下角色组成:

  • 传播者(Propagators):他们负责在生态系统中传播和更新数据流动的信息。

通用连接组的作用是提供整个生态系统中数据流动的实时地图,使得所有参与者都能了解数据的流向和使用情况。#p#分页标题#e#

这三个组件紧密协作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生态系统:

  • 数据流动性层将用户拥有的数据安全地带入链上,为整个系统提供原始数据。

  • 数据可移植层利用这些链上数据,支持各种应用和AI模型的开发和使用。

  • 通用连接组则实时监控和展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数据流动,确保透明度和可追踪性。

如果不深入讨论实现的技术细节,如智能合约、ZK和代码层面的东西,你可以通俗将 Vana 看作一个为数据的贡献、验证、使用和监控提了全面解决方案的区块链网络。

大基建、垄断AI模型屠龙、DAO 的老活新整... 几个要素叠加起来,团结几个顶流 VC 也就显得相对合理了。

(深潮注:对技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访问项目doc了解更多内容)

点击挖矿接地气,团结群众

按之前加密 AI 的调性和套路,这类项目主打一个高大上和科技感拉满,一般玩家也就停留在觉得不明觉厉但难以实际参与使用的阶段。

但这次 Vana 在实际玩法上变得更加接地气 --- 除了面向 VC 的高大上叙事之外,也有面向散户、门槛放低和喜闻乐见的点击挖矿“模式。

叙事很重要,调性很重要... 但人气更重要。

说到 Paradigm 投资的项目,那种从 Blur 和Friend.Tech 祖传而来的搞积分、拉人气和重运营的玩法也在 Vana 上得以体现,具体玩法如下:

  1. 打开电报,在 Vana Data Hero 这个小程序(感兴趣的玩家可以通过此处进入尝试)

  2. 主玩法目前也非常简单,就是单纯点击鼠标敲击屏幕中捆绑着各类 Web2 应用图标的球,点击次数越多点的越快,单位时间内增加的 VANA 点数就越多(可能是象征着从Web2各类应用中贡献数据以挖矿)

  1. 除了单纯的点击屏幕,还有其他各类关注社媒、邀请朋友、添加测试网等活动可以完成,随后会奖励不同的分数。

项目方显然是懂营销和贴热度的。比如其中的某个任务,是在马斯克曾经关于 AI、数据和隐私相关话题的帖子下进行回复,完成即可加500 VANA 分;这就有点团结群众借势宣传 Vana 自己的味道了。

但目前我们并没有完全了解这个 VANA 分数的兑换代币的比例和发放规则,感兴趣的玩家可以进一步关注 Vana 的社媒以了解更多信息。

不过在 VC 巨头们的加持和电报小程序成功项目的先例下,撒钱和上所预期肯定是有的,只是 PUA 的积分玩法让人又累又FOMO, 选择用何种姿势参与,那就见仁见智了。#p#分页标题#e#

大人,时代变了

有趣的地方是,浓眉大眼的 AI 项目,也要通过电报小程序搞人气和预热了。

之前的AI项目给人高大上的感觉,但在行业掀起 VC 币不接盘,TON 生态小程序代表 Mass Adoption 的大讨论之后,现在的项目方们也明显顺应了行业的变化。

既要向上团结 VC ,也要向下争取群众。

如果你查阅 Vana 更早的信息,会发现在21年成立之后,项目的定位是一个AI身份生成应用程序。

显然,做应用程序不如做基建,面向VC叙事也不如VC和群众两头抓。

转型之后的 Vana 身上,你可以明显看到项目在 Go To Market 上的策略变化。大叙事就那么多,新技术也绝非立马就能出来,与其指望大环境变化,不如自己最大限度的调整姿势,符合当前市场的节奏。

笔者预期,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项目,或者老活新整的项目变换玩法。

时也,命也。